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云山
"法官,白天我得上班,請假要扣工資,我能不能晚上來開庭?"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民法院基金小鎮法庭法官袁翠玉經常接到這樣的電話。在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同時,如何為當事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司法服務,成為浙江省打造"全域數字法院"的一個重點方向。
9月7日,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浙江法院推出兩項針對簡單金融借款糾紛案件的便民舉措——智能化"異步審理"及"多案聯審", 打破傳統庭審時間與空間的束縛,為當事人提供全時空在線服務,并大幅提高庭審效率。
針對當事人"想下班后參加庭審"的苦惱,杭州上城法院上線了"異步審理"服務,讓部分當事人可利用碎片化時間參與庭審。在法院建立的智慧庭審平臺上,AI法官助理"小智"可充當"群聊"主持人,只要當事人上線,"小智"便會引導進行答辯、舉證、質證等訴訟環節,其聰明之處還在于能夠總結爭議焦點、預測裁判結果、計算裁判數額,并在法官最終判決后,自動生成裁判文書。
除"異步審理"外,浙江法院還實現了智能化 "多案聯審"。在新聞發布會現場,依靠AI輔助,上城法院法官王志30分鐘內同時完成了對10起簡單金融借款糾紛案件的審理。在"小智"的引導下,不同案件當事人同時在智慧庭審平臺上完成身份信息核對,并一同經歷了宣讀法庭紀律、告知權利和義務等庭審程序。
"因為這些案件原告是同一家銀行,案情簡單明晰,智能化多案聯審可以大大提高效率,節約司法資源。"王志說,"平時法官開庭3小時,至少有1個小時在做重復性工作。""小智"的分身值崗,將法官從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能集中精力解決疑難案件。
據了解,"小智"由達摩院人工智能團隊協助一線法官打造,它不僅"能聽會說",還擁有聰慧的"法律大腦",曾學習上億份法律文書,并由法官傳授了豐富的法理知識。通過大量實踐,"小智"形成了較強推理分析能力,能在審理中實時總結可視化"事件鏈",將推理過程和結果全面展現給法官。
2019年,在浙江省高院指導下,全流程輔助判案AI"小智"研發成功并投入應用,目前已適用案件近千件,服務2300多個相關當事人。在法院普遍"案多人少"的背景下,AI助理有望縮短當事人等待周期,提升法官辦案質效。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