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芳菲醉,百花笑春風。在這個充滿期待、富有朝氣的春天里,由羊城晚報報業集團、《新聞戰線》聯合主辦的"深融·問道"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研討峰會,今天在廣州羊城創意產業園舉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究竟該怎么"融"?"合"什么?往哪"深"?學界的觀察與思考、業界的探索與經驗都至關重要。與會的部分新聞學界、業界"大咖"各抒己見、各騁所長,問計深融、問道未來。
學界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蔡雯:
"連接"個人用戶 建設"開放型"媒體
把研究目光聚焦在媒介實務上的蔡雯長期關注廣東媒體在媒體融合之路上的"表現"。"廣東廣州的三家報業集團在我國報業中一直處于第一陣營。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中,各家都利用自己的比較優勢和資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你追我趕,保持著一種良性競爭的態勢。"蔡雯說。
蔡雯對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有自己的見解。在她看來,我國媒體融合走到今天,新型主流媒體建設最大的障礙已不是技術門檻和渠道限制,而是內容與服務還不足以吸引和留住海量的個人用戶。因此,"‘連接’個人用戶,建設‘開放型’媒體,是媒體融合進一步深化的方向,也是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必須突破的難點"。
蔡雯在回顧媒體融合發展進程時,將這一進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起步階段,媒體融合主要表現在對媒體自身資源的重新配置。"2006年至2014年間,我國的媒體融合屬于自發性的探索階段,主要是做加法,也就是在保持傳統媒體運行機制的基礎上添加各種新媒體形態及內容分發渠道,媒體組織機制變革在這一時期也頻繁發生。"
在她看來,這些改革在一段時間內產生了較大影響,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沒能從根本上破解傳統媒體的困局。例如,"由于用戶數據留在了平臺運營方,傳統媒體只是內容供應商,難以利用用戶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媒體自己打造的客戶端雖數量可觀,但大多數客戶端的下載量難以超過百萬,而且多數還不具備用戶數據處理能力??傊?,在這一階段,我國媒體融合在傳播渠道的掌控和用戶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有明顯的短板,媒體的‘開放性’也存在不足,妨礙了媒體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提升"。
第二個階段是媒體深度融合階段。"總體上看,2017年之后,我國各級新聞媒體不僅更加積極地利用外部社交網絡平臺,而且開始把重點轉向建設自主可控的新媒體平臺,并進一步改造內容生產模式、經營模式和組織機制。"
蔡雯觀察到,媒體融合在這一階段最大的變化是加強了與外部資源的連接,吸納政府、企業和各類社會組織的能量,加強了對外部資源的開發,開始向"新聞 政務 商務 服務"的運行模式發展,這對傳媒生態和業態的變化影響深遠。
在蔡雯看來,媒體融合的"下半場",要及時調整方向,找準突破口。
蔡雯告訴記者:"去年11月,我們對一些媒體的平臺做了數據抓取和分析后,發現這些媒體平臺建設的優勢在于資源的獨特性及其資源整合能力,而短板是用戶活躍度不足、平臺開放性有限。"她表示,在新媒體環境下,內容傳播還要依靠媒體用戶的參與。
如何優化、完善我國的主流媒體平臺?蔡雯首先建議以技術賦能,提高媒體平臺的運轉效率。"因為平臺的‘開放性’要靠與用戶的有效‘連接’來實現,而‘連接’的前提是要準許用戶快捷順利地進入。因此,媒體平臺應該更好地運用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手段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優化核查邏輯,提高審核效率,讓平臺編輯有更多精力和信心為用戶營造開放度更高的互動空間。"
其次,她建議匹配用戶需求與平臺資源,在日常運營中提升用戶活躍度。"主流媒體要努力尋找平臺與用戶的契合點,想方設法調動更多用戶的參與熱情,還可以設計‘外部物質獎勵 平臺流量激勵 平臺品牌共享’等有層次、分梯度的激勵體系,實現資源優勢的有效發揮與循環疊加。"
此外,她還建議以"大運營"思維構建平臺新業態,回應百姓關切,發揮服務功能。"‘大運營’包括但不限于內容構思、產品策劃、用戶維護、社會資源開掘、品牌推廣等。只有通過不斷地創新和貼心的服務,才能有更好的連接度和更大的開放性。"
?。ㄎ?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董柳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柳卓楠)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支庭榮:
媒體組織的每次創新 都是向融合的靠近
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這是時代向媒體提出的歷史使命。作為長期關注媒體融合的學界專家,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支庭榮連續多年主編《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藍皮書。他建議媒體在推進深度融合發展中要更多地運用互聯網思維,更多地從用戶和產品的角度進行思考,以拉近與用戶的距離,讓新聞產品真正抵達用戶。
雖身在學界,但支庭榮關注的目光從未離開過業界。在他看來,媒體融合是一件有著深遠意義和重要影響的工作。"我認為媒體是一個多層次或多圈層的結構。"支庭榮表示,從宏觀層面講,我們處在一個傳播技術快速迭代變革的時代。在時代潮流的裹挾下,包括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在內的絕大部分傳統媒體都順應了這一潮流。因此,媒體融合首先意味著所有的媒體都要融合于時代的潮流。
其次,從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層次講,支庭榮認為兩者是"相向而行,取長補短"。他表示,經過數年的融合,媒體可分成三類:傳統型主流媒體、由主流媒體內生出來的新型媒體以及具有媒體屬性的商業性互聯網平臺。這三類媒體各有特點,相互之間是一個彼此融合的、此漲彼漲的過程。"從這一角度看。媒體融合還是進行時。"
最后,第三個層次的融合主要從媒體內部著眼。比如,傳統部門和新興部門之間、傳統業務和新興業務之間是否互融互通,包括經營管理、平臺渠道、績效考核、產品的綜合影響力等有沒有形成合力。
"因此,媒體融合既可以‘破域’,比如超越一定的空間疆域,也可以具體到一項業務、一件作品或者一個團隊。"支庭榮認為,可以把媒體融合理解為在環境變革之下媒體組織適應環境的各種努力,包括思想、理念、組織形態、業務、產品等維度的每一次創新,都是向媒體融合目標的一次靠近。"但我認為,媒體融合最主要的標志是過程。結果很重要,但并不是首要的。"
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媒體融合如何在"守正"的基礎上"創新"?支庭榮認為,當下主流媒體融合有很多的創新,包括融合傳播的手段形式、傳播的渠道以及傳播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這些都是很好的探索。
不過,他也坦言,目前主流媒體所做的創新更多的是"微創新",比如在現有基礎上的改進改良、優化升級。"這些創新改變了新聞的產品形態、產品形象,也改變了新聞從業人員的認知,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新聞工作者的斗志。"
同時,支庭榮也認為,主流媒體在媒體融合的技術投入、資本運用等方面還存在不足。"這意味著微創新的累積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媒體融合才能取得更加顯著的效果。"
時代在變,載體在變。全媒體時代,提升主流媒體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也是加快媒體深度融合的題中之意。"目前,主流媒體在踐行‘四力’方面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支庭榮表示,這種成績有時是以爆款的新聞產品形式表現出來,但更多的是以春風化雨的報道方式,成為社會運行必要的潤滑劑。
另一方面,支庭榮也建議主流媒體要從媒體融合中汲取力量和能量。"比如:能不能創造一個暢達、公平、有利于提升效率的運行機制,進而打破部門間的壁壘,打破對優秀人才的束縛。"他建議,傳統媒體要更多地運用互聯網思維,更多地從用戶和產品的角度進行思考,以拉近與用戶的距離,讓新聞產品真正抵達用戶。
"對于媒體融合本身,我是非常樂觀的。"在支庭榮看來,媒體融合其實也意味著媒體不單單是新聞的載體,更多地是一個綜合性的載體和平臺。"媒體的運營從做新聞變成做平臺,在這方面的成功程度將確定媒體在用戶市場上的具體位置。"
?。ㄑ虺峭韴笕襟w記者 侯夢菲)
業界聲音
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編委會委員,封面傳媒董事長、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總編輯方埜:
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孕育大量新機遇
作為中國第一張都市報,1995年1月1日創刊的《華西都市報》開啟了中國報業的"都市報時代"?!度A西都市報》在媒體深度融合方面有怎樣的探索和思考?帶著這些問題,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專訪了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編委會委員,封面傳媒董事長、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總編輯方埜。
"《華西都市報》誕生于市場、成長于市場,在媒體深度融合進程中,繼續秉承了敏銳的觸覺、創新的精神、改革的勁頭。"方埜介紹,四川日報報業集團于2015年創辦了封面傳媒,開啟了《華西都市報》的轉型之路和融合之路,"《華西都市報》的轉型,沒有走修修補補的改良之路,而是將報社200多人的團隊整體遷移到封面傳媒,實現一支隊伍、一個平臺、一體運營。"
六年來,封面傳媒和《華西都市報》在深度融合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呈現出以下特點:
首先,技術驅動是最獨特的優勢。百人技術自建團隊自研技術產品、自創技術品牌,并首設"技術委員會",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強力植入技術基因。封面傳媒從最初的對內賦能已經發展到現在的向外輸出,不僅取得了一定的先發優勢,而且為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同時,移動優先是最鮮明的特點。封面傳媒不僅建立了覆蓋上億用戶的以封面新聞客戶端為核心的新媒體傳播矩陣,構建了5G 4K的全媒傳播體系,而且實現了《華西都市報》和封面傳媒合二為一,主力軍完全進入主陣地。
此外,內容為王是最堅定的底色。主流價值賦魂技術,先進技術加持生產,極大釋放了優質內容的生產力。封面新聞近年來多次獲得中國新聞獎,每年都有數十個億級正能量爆款,"四力"得到極大提升。
"挑戰的背后蘊藏著巨大的機遇。"方埜說,2020年,封面傳媒緊緊抓住后疫情時代各行業迫切"上云"的機遇期,在"科技 傳媒 文化"新優勢的加持下,積極拓展新業態、新賽道,承建開發了第八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云展館項目。今年,封面傳媒將投資組建封面科技公司,探索以資本運作拓展更多發展空間。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迫在眉睫、日新月異。去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在方埜看來,從"媒體融合發展"到"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說明改革已進入提質增效的深水區,進入構建體系的新階段。
在方埜看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不僅是傳播手段的改進、傳播方式的轉變、傳播平臺的遷移,更是傳播生態、媒體格局、產業發展甚至是社會治理的升級和質變。從市場大環境和行業分析來看,雖然存在不少挑戰,但也孕育了大量新機遇。從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到5G、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技術加持,再到云經濟、數字經濟的方興未艾,媒體深度融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間和市場前景。
"面對媒體深度融合的窗口期、關鍵期,各大媒體要緊緊抓住中央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戰略機遇、5G時代的產業發展機遇、后疫情時代的數字化機遇,明確目標,發揮優勢,積極創新。"方埜說,對封面傳媒而言,未來將圍繞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通過構建"科技 傳媒 文化"生態體,聚焦"智能技術、智慧文博、內容科技、數字營銷"四大產業方向,探索更多的路徑。
其中,智能技術方向將深度參與智慧城市、智慧治理、數字經濟等領域信息化項目建設;智慧文博方向主要是為文物數字化、云上博覽、智慧展館的建設提供多云適配智能解決方案;內容科技方向將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以及R 技術等在內容生產傳播領域的研發、適配和應用;數字營銷方向通過數據驅動、算法重構、智庫運營等,賦予營銷組合以新內涵,探索實踐"新聞 政務服務商務"的運營模式。
?。ㄑ虺峭韴笕襟w記者 羅仕)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羊城晚報社社長劉海陵:
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要緊扣主業、做好內容
"從傳統報紙到全媒體,觀念的轉變最為重要。"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羊城晚報社社長劉海陵說。羊城晚報作為一張嶺南名片,同時也是一張文化大報、民生大報,60多年來一直深耕嶺南,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之路上有著自己的堅守,那就是:"始終緊扣文化主業,把內容生產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在不離主業的同時實現多元發展。"
劉海陵介紹,近年來,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全力推進以"羊城晚報""羊城創意產業園"雙品牌、雙平臺深度融合發展戰略,羊城晚報已經從一張報紙變成一個立體傳播、全媒體發展的文化平臺;羊城創意產業園也從一個園區發展到"一園七區"的穩健體系,成為具有強大聚合力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品牌。
"推進‘雙轉型’戰略,我們積累了經驗,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說。
報紙和產業園的"雙轉型",是羊城晚報近年來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大動作"。
"第一個轉型是羊城晚報品牌傳播的裂變。"劉海陵介紹,羊城晚報創刊于1957年,復刊于1980年,至今已走過60多年光輝歷程。
為順應媒體融合發展大勢,2015年初,羊城晚報重構采編流程,建成全國最早的實體性全媒體指揮中心;2017年,對全媒體指揮中心全面升級,為打造全媒體立體傳播矩陣奠定技術基礎;2020年,對采編機構進行外科手術式改革,徹底打破傳統媒體、新媒體界限,按職能設全媒體采編中心、發布中心、運營中心。
與此同時,傳播載體也在發生裂變。劉海陵介紹,羊城晚報的移動傳播逐漸形成了"1 2 3 N"立體傳播鏈:"1"是指羊城派新聞客戶端主號,上線5年總下載量超過7500萬,日活量超過150萬;"2"是指羊城晚報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其中官方微博擁有1200萬 粉絲,官方微信擁有100萬 粉絲;"3"是指羊城晚報在外部平臺的三大傳播矩陣:短視頻傳播矩陣、核心平臺傳播矩陣、頭部商業平臺傳播矩陣;"N"是指正在規劃發展的新傳播平臺和渠道,包括B站和喜馬拉雅等等。
載體和渠道的裂變,帶來了傳播效果的裂變。劉海陵舉例,在2020年全民戰疫中,羊城派抖音號三個疫情報道合集總播放量達46億。
"第二個轉型是羊城創意產業園品牌效應的裂變。"劉海陵說,"我們在做大做強‘羊城晚報’品牌的同時,也在不斷做大做強‘羊城創意產業園’文化品牌,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羊城創意產業園由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在2007年創辦。劉海陵告訴記者:"我們注重智慧園區建設,園區聚集了一批文化創新企業,涵蓋互聯網音樂、互聯網直播、游戲動漫、人工智能、跨境電商領域……"
積跬步,至千里。歷經多年大力發展現代文化產業,羊城創意產業園如今已成為具有全國標志性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品牌,并形成了"一園七區"的格局,2020年產值約300億元。
"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進程中,羊城晚報勇于把握大勢,看準就干但不盲動;勤于服務大局,發揮優勢主動作為;善于立足傳媒品牌,把內容生產作為安身立命之本;敏于緊扣文化主業,不離主業實現多元發展。"劉海陵總結道。
"必須緊扣文化主業,把內容生產作為安身立命之本,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做內容的傳播,在認真生產優質內容的同時,瞄準市場上頭部互聯網渠道和技術,將全新的渠道和技術與我們的優質內容深度融合。"采訪中,劉海陵多次強調優質內容生產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中的重要性。
新聞獎是衡量優質新聞內容生產的一項重要指標。劉海陵說:"近幾年來,羊城晚報的新聞作品屢獲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我們也不斷加強日常策劃、特刊策劃,同時聘請了廣東13位頂級文化顧問指導,報紙不斷走向精品化、文化符號化。"
"羊城晚報和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雙品牌 雙平臺’的‘雙轉型’戰略帶來了無限可能的發展前景,但我們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過程中也有一些思考:如何實現傳媒品牌影響力變現?如何實現園區高端化升級突破?如何爭取媒體投融資政策扶持?如何突破移動傳播技術支持瓶頸?如何與互聯網頭部平臺合作雙贏?"劉海陵表示,這些是羊城晚報未來需要不斷探索回答的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之問。
?。ㄑ虺峭韴笕襟w記者 董柳 侯夢菲)